他扎根山区15年沪深投,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围绕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经济做文章;他先后在3个县区4个村蹲点驻村,指导建成省级标准果园3400余亩,特色蔬菜基地1000余亩,并引领6000余亩标准化果蔬示范带的建设,帮助农户实现脱贫增收;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、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牟东岭。多年来,他用共产党员的责任和坚守交出了一份优异的乡村振兴新答卷。
猕猴桃树下的希望
5月的黔西,山峦绵延,阳光明媚。俯瞰林泉镇海子社区的猕猴桃种植基地,连绵起伏的猕猴桃架铺满山坡,翠绿的藤蔓层层交织,淡黄色的花朵挂满枝头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。
猕猴桃树下,牟东岭正在指导村民用授粉机器进行人工点授。“目前正值猕猴桃授粉关键期,今年天气比较特殊,必须全力抢抓晴好天气,给猕猴桃花进行人工授粉,为下一步的丰收奠定基础。”牟东岭看着即将完成的授粉,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自2015年基地建设以来,他用10年的时间为猕猴桃治病、换种、嫁接,终于有了当前的规模。
“没有牟站长的指导和帮助,就没有猕猴桃基地的今天。”贵州省海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红卫告诉记者,2018年挂果后,猕猴桃出现了大面积“溃疡病”,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,当时很迷茫,曾经想过要放弃沪深投,是牟东岭建议换成抗病毒更强的“贵长”品种,通过他带队到修文县考察后,最终换种成功。
目前,园区猕猴桃种植面积400余亩,年产量已达100万斤以上,实现年产值450万元,带动本地村民150余人实现致富增收。
荒山结出“金果果”
在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河坝社区的苹果基地里,阳光穿透防雹网洒向连绵果园,拇指大小的青果缀满枝头,百余名群众正手持剪刀进行疏果。
“疏果是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工序,看似简单实则很有讲究,以前疏果全凭个人经验,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,在牟站长的指导下,大家学会了看长势、看品种、看距离来进行标准疏果,现在果品优质率提升了30%。”威宁县乌蒙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华告诉记者,基地在牟东岭的指导下,引进早中晚熟10余个品种搭配种植,不但延长了供应时间沪深投,亩产也从2019年的3000斤提升至去年的6000斤。
“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和科技人员的精心帮扶下,通过十多年的努力,‘威宁苹果’品牌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,曾经贫瘠的土地里长出致富的‘金果果’,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的乡村振兴之路。”据杨华介绍,公司现有猴场镇、牛棚镇、黑石头镇3个高标准精品苹果生产基地,总规模达6000余亩,挂果面积达3000亩,年产量近3000吨,年产值约2000万元。采取“公司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带动了周边600余户村民实现致富增收。
贫地种出“亚洲人参”
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雄狮村的阳荷基地,又是另一番景象,碧绿的阳荷丛铺满山坡,微风吹过,掀起了一层层的“绿浪”。牟东岭早早来到地里,小心翼翼地观察阳荷生长情况,并不时记录和采样。
“阳荷是富含蛋白质、膳食纤维素及多种氨基酸的蔬菜,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,被称为‘亚洲人参’。”牟东岭说,下一步将在实践中重点探索“阳荷+玉米高效栽培模式”“野生阳荷选育在不同海拔区域实验”等课题,并对阳荷花苞膳食纤维、花青素、生物碱、可溶性蛋白等内含物的检测,开发出新的深加工产品。
“阳荷产业的快速发展,让大家的钱包鼓起来,这些都离不开牟站长的帮扶。”贵州川铭阳荷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严光荣告诉记者,一直以来,牟东岭不但带着团队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和深加工技术,还帮助把阳荷卖到全国各地。
通过多年的努力,如今,毕节的阳荷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餐桌上的“山珍至味”。目前,公司阳荷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,年产量达200万斤左右,实现年销售收入为1678.5万元。另外,公司还带动村民种植6000余亩,带领附近几个村寨的种植户实现致富增收。
沾满泥土芬芳的荣誉
脚上沾满泥土,心中注满真情。15年来,牟东岭脚步遍布毕节市七星关、大方、黔西、金沙、威宁5个县区的66个乡镇,先后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0余项,获得各类表彰奖励20余项,发表研究论文66篇,申请发明专利2项,实用新型专利2项;先后荣获“贵州省第六届科普工作先进个人”“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”“贵州省辣椒产业优秀工作者”;2020年,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“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”,今年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荣誉称号。
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,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,让曾经贫瘠的荒山变成‘绿色银行’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,我将一如既往地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行,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”牟东岭说。
(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蔡宇飞)沪深投
秦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